首先,我很感谢威廉希尔亚洲公司、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和中教国际给我提供的这次出国交流的机会,让我在2年的时间里去世界的另一边认识并探索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我还记得2013年第一次与高中同学一起赴美旅游,我们从西海岸再到东海岸,走过许多常青藤大学,从那之后,我去美国留学的欲望就从未停止过。恰逢时机,121项目在大一的时候进入了我的眼帘,也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我的目标。
回望这次难以置信的经历,在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从课堂外,甚至学校外,我学到了更多有用的技巧,对我的人生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美国的这段时间,不仅让我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更开阔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对人类种族间的包容与理解。对于出国时只有18岁的我来说,虽然已经成年,但从未离开过故土独立生活过,在一个语言完全不一样,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观念不同的新地方,仿佛处处是挑战,也仿佛处处是提升自我的机遇。很幸运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并顺利的在两年内完成了学业准时回国。接下来我将从学习和生活两个部分来谈谈我的感受。
从学习上来说,第一个学期其实是比较轻松的,导师为了让我能够逐渐适应美国的生活,多参加一些活动,只修了14个学分(最多18学分每学期)。虽然一开始老师上课会有一些听不懂的地方,比如不知道assignment,quiz和exam的区别,但很快就可以跟上教授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完成课程任务了。美国大学通常都会有一个网络系统,我的学校叫D2L(Desire to Learn),教授会提前把课件和一些准备材料放上去,方便我们在课前打印出来记笔记,课后也会在系统里开设一些quiz方便我们进行短期的回顾复习。不同于国内,美国课堂上1个小时的内容,大约会有2个小时的准备或者小组讨论任务需要我们在课后进行,因为大多数美国员工都会有1-2份兼职工作,所以时间表总是被挤压的满满的。为了让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合理安排课程,所有员工的选课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安排,只要按照毕业要求完成所有学业任务就可以了,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去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比如音乐、历史、心理学、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总而言之,美国大学更看重本科生的教育,课程安排更为合理,通过开学第一节课的syllabus,员工就可以大致了解一门课的分数占比以及有哪些project和exam,方便提前安排好时间去复习和准备,这种不单以最终的期末考试评判成绩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平时的学习动力,每天一个任务,而不是全部堆到考试周,然后一两周复习完所有的课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大三的第一个学期了,为了能够两年准时毕业,我必须在最后一学期之前上完所有的商科基础课程,修满了18个学分,一共7门课,以及一个课外的研究项目。在那半年,每天的时间表上都排满了各种due和会议讨论安排,以及校内工作时间,但那也是我最开心的一个学期,我在员工成功中心(student success center)做一名物理和经济学的助教,每周基本上8-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要一对一地辅导美国员工完成作业,或是对老师的内容重新讲解一遍, 很多时候都没有吃午饭的时间,拿着个墨西哥卷就往下一个教室走去。虽然牺牲了很多课余时间,但我也通过助教练习了口语能力,从一开始吞吞吐吐,不知道如何开口,到后来可以很好地跟几个美国同学同时讲解课程,仿佛收获比课堂上听讲来的更多。除此之外,由于美国教育注重员工的演讲表达能力,所以每门课都要有2-3次的演讲,教授会要求你或你的团队在全班甚至其他人面前做10到20分钟的演讲,通过演讲来表达和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会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评价与打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个人演讲表达水平的机会。虽然一开始也许会不太适应,但在反复的操练后,你会发现你已经熟练掌握演讲技巧并不再怯场。
这两年我收获最多的就是参加了一个教授员工合作的研究项目,“对中美气候变化观点的持续调查和比较”,根据2015年和2017年暑期两次来到中国的问卷调查,我们在教授的帮助下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并参加了很多本科生的学术会议:威斯康星经济年会(Wisconsin Economics Association);全美本科生研究会议 (National Conference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研究会议(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mposium at Green Bay)。自从9月份加入了这个项目,每周两次会议,一次持续两个小时,我们从一开始的原始调查问卷,到解码分析成数据,再利用SSPS进行数据分析。经过无数次的重新对数据进行代码分析和改变切入点,最终我们做出了一个关于中美对于气候变化观点的比较和可能性研究。从这个研究中,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与美国同学一起合作交流,从未曾谋面到一起聚会聊天。
其实生活上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是最直接的,从食物到生活习惯,从交通方式到社交礼仪,作为职工的我们,这一切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适应。虽然121项目是以一个团队来到学校学习,但由于专业,性格的不同,大伙还是会比较独立的生活学习,从第一次买二手车,租房,到利用假期玩遍美国各地,一切都是那么的锻炼人。在一个亚裔是非主流人群的国度,为人处世都得格外的认真和小心,但一旦你学会了如何去自我调解适应,那么一切就变得容易了许多。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威斯康星州西北部,一年5个半月在下雪,所以日常出门铲雪和雪地行走开车都成了我们这两年不可磨灭的回忆。
另外,我还特别想感谢我的美国家庭,Robin& Bob,这两个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了我很强的归属强,节日里会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周末有空会一起去森林里,湖边散散步,野炊之类。记得第一次感恩节,美国同学们都回家团聚了,爷爷奶奶就来接我去他家里一起过了一个完整的美国式感恩节,从早晨的马拉松,到经典的早午茶,和烤鸡大餐,让我感受到了当地的节日文化。
最后感谢121项目以及威廉希尔亚洲公司老师的帮助与协调,让我有机会在大学里就去美国体验了不同的学习环境,对比中美不同的教育体制,很难说哪一个更好,只能说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更为重要,为我下半年的美国研究生申请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不能说参加交流项目一定能为我带来些什么,但这一份经历也是我一辈子难以忘怀的!